1月15日起,新三板市场首次实行集合竞价交易制度,标志着全国股权转让系统正式走进了场内市场,拉开了新三板市场交易制度改革的序幕,同时也是监管部门差异化化政策的开始。
在这个新旧制度交际之际,我们看到的是新三板二级市场没有往日的喧嚣,显的比较安静。全天的成交总金额不到4亿元(39573.5万元),其中集合竞价成交3592.87万元,做市股票成交8412.99万元,盘后协议转让成交27567.63万元。
协议转让变了集合竞价交易的那10294只股票,全天成交6879.68万元,只有371只个股发生了集合竞价交易。如果没有做市转让那1329家企业撑着,今天的新三板甚至可以用一地鸡毛来形容。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NO”!那究竟是什么造成的交易低迷呢?全市场呼吁了交易制度改革有没有历史可以参考?
原因一:投资者需要掌握的过程
集合竞价对于大多数新三板二级市场的参与者来说,都是陌生的交易制度,从制度的发布的2017年12月22日到2018年1月15日,总计只有19个转让日,全国有40多万个新三板账户,代表有40多万参与新三板市场的投资者,让这些投资者在19个转让日内了解、学习、熟悉、掌握集合竞价交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19个转让日里,全国股转公司全国各地,拼命的给企业和券商做交易制度培训,想通过他们间接把信息传递给最终投资者,这是最快把信息传递给投资者的方法。
但是监管部门寄望的新三板自律管理制度并无法控制券商的服务范围,只有少数券商及时举办相关的培训。而更多的投资者只能从公开市场获得集合竞价交易的信息,所以,这第一天的交易,大家都观望。从观察、到尝试,他们需要一个了解和熟悉的过程。这是交易冷清的原因之一。
原因二:券商服务不到位
主办券商的服务不到位,或存在严重不负责任的问题。多位投资者向子沐君反应,新交易制度发布之后,根本没有券商主动联系。这就说明,券商并没有及时跟客户进行交流沟通。更有甚者,券商对自己的交易系统都没有进行人性化的修改,而简单的堆积交易方式。
大家都知道,集合竞价是差异化政策,交易次数不同,报价也有技巧,但是券商的交易系统,交易软件系统并没有提供相关提示、没有很好的人机界面,更别提极致的用户体验了。这就导致投资者不知道如何来交易。对于集合竞价长达25分钟的可撤销报价和5分钟的不可撤销报价,交易系统如何集合并撮合成交,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清楚。
比如,为什么有的集合竞价只显示卖一、买一,价格相同,数量相同,而在卖二却有数量没有价格。而有些企业只有卖三、买三有报价?进入5分钟不可撤销报价时,为什么只有买卖一的价格出现变化。所以,券商没有提供了很好的系统化服务,这是影响今天交易情况的第二个原因。
原因三,交易量提前透支
第三个原因则是,在实施竞价交易之前,协议转让市场火爆,日成交高达12亿元,与今日数据相比,交易量萎缩了近95%。究其原因,是因为之前19个转让日透支了很多企业今年的交易量。
为避免股票被“三类股东”持有,或被陌生财务投资者持有,很多协议企业在竞价之前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了股权平衡,股权分配、股权激励和满足50名合格投资者等目的和要求。这就使得集合竞价实施之后,投资者暂时没有了交易需求。
对于今日的行情,新三板死多头周运南表示,成交价更公允了。他说:“当然最明显的好处是中介股、老千股价格终于价格回归了,尾盘基础层集合竞价收盘价出来后可能这个现象会更明显了,向‘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又迈进了一步。”
“短期阵痛与迷茫,不影响三板光明的未来。”上海荣正投资董事长郑培敏表示, 2005年517月股改启动后的头一、两个月,市场继续下滑,之后触998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可见,对于资本市场的老司机、老戏骨来说,新交易制度实施首日的表现并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市场发展的趋势正确更重要。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 新三板报 作者:刘子沐
扫一扫关注 高新区挂牌公司服务协会 官方公众号,享受更精准的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