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IPO新政的消息刷屏了。
很多人都在四处打听和求证这个传言的消息是不是准确,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基本上这样的消息都并非空穴来风。
让我们来看看IPO新的监管要求,简要总结起来就是:
第一,IPO在审企业,近三年净利润合计要超过1个亿,且最后一年超过5000万;
第二,IPO新申报的企业,主板要求最近一年净利润超过8000万,创业板不低于5000万。
不达标的,要么选择撤回,或者接受现场检查;
关于这个新的政策,企业该如何应对呢?业内人士建议,不符合这样的标准的,在审的项目往回撤,还没申报的项目先等等。
因为证监会明确提出“IPO被否需运行三年才可借壳”,在新一届发审委超低过会率和IPO新政的双重夹击下,报以侥幸的心态上会是万万要不得的。
先来看这四组数据:
不足一个月时间,已有26家公司撤回了IPO申请;
2018年至今,仅新増7家报会企业,目前已连续三周无新增报会企业;
A股市场已有18天无新股上市,创两年来纪录;
去年平均每月下发34家IPO批文,今年前三个月下发的IPO批文数总和才27家。
证监会明确提出“IPO被否需运行三年才可借壳”,以及新一届发审委超低过会率,足以让不少企业知难而退。财务指标上的新要求,更是让不少企业知难而退。
这让业内人士感叹:现在的IPO新政,不是审核制,也不是注册制,而是邀请制。
根据新规,IPO被否企业选择借壳上市的概率为零,出售给上市公司难度也非常大。公司选择了IPO,就必须规范、确保一击制胜,一次性成功,否则失败代价太高了!
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在2017年下半年对22家IPO在审企业开展了现场检查,期间共有10家企业撤回了IPO申请。
一位上市券商坦言:“考虑到IPO被否的可能性很大,尤其那些已经经过初审会拿到反馈意见的企业,掂量过会概率小,还是会选择终止审查。”
细究其中原因,财务指标和合规性不合格是终止审查企业始终绕不过去的槛儿,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近三年净利润合计不到1个亿,且最后一年不足5000万,这类企业占比最多。
二是,净利润满足要求,但业绩出现下滑。
三是,新三板转板的企业,股东结构中出现了券商集合资管计划、信托计划等。
比如,股东中存在契约性基金和资产管理计划,且在新三板挂牌前股东人数已超过200,“三类股东”在新的监管要求下必须清理或者穿透持有人,否则会存在合规性问题。
上述券商表示:“目前监管和行业都默认1个亿的标准,而新立项或申报的项目,除了最近一年的净利润要求之外,还增加了近三年平均每年超过3000万这一条。”
那么,IPO在审项目中,连续三年净利润不超过1个亿,或最后一年不超过5000万的企业,都有可能被劝退。
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如此分析,监管层这样的要求可能有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进一步清理堰塞湖,把IPO项目审核标准提高;
二是为今年可能回归的中概股融资提供空间,严格控制融资规模和节奏;
三是提高承销商对项目的把控能力和标准,以低过会率和严标准逼退暂时不合格的企业。
“要么是选择主动撤回,要么是接受现场检查。”某投行人士透露,“监管层现场检查的项目一个共同点就是连续三年净利润不超过1亿元,并且从净利润最低的企业开始排列检查。”
据了解, 2018年上半年,证监会将继续深入开展IPO企业现场检查工作。
今年检查范围主要包括:信息披露质量抽查抽中的企业;日常审核中发现存在明显问题或较大风险的企业;反馈意见或告知函等回复材料超期未报的企业。
新三板市场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新三板目前处于IPO排队和辅导阶段的企业分别有107家和436家。而其中,有不少企业近三年的净利润合计都不足1个亿。
有投行人士认为,这并不代表这些企业都是按法规都不具备上市资格,也有成长性很好的企业,只是在当前的严监管形势下短期内很难通过IPO上市了,要么选择先行撤回,要么接受证监会的现场检查。
扫一扫关注 高新区挂牌公司服务协会 官方公众号,享受更精准的内容推荐!